中华蒲姓两千多年来,诞生了可称作六座高峰的杰出人物群像:即第一座是蒲将军、第二座是蒲洪苻坚、第三座是蒲宗孟、第四座是蒲寿庚、第五座是蒲松龄、第六座是蒲殿俊。这六座高峰犹如智慧、勇气、力量的灯塔,震古烁今,彪炳史册。《六座蒲氏人物群像》将是《蒲氏春秋》全书内容又一亮点。

今日分享一篇论述蒲寿庚的学术论文。由于《宋史》等相关史书对蒲寿庚事迹的记载不翔实系统,尤其他“杀害了宋朝宗室子弟”一事,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世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饶恕的行为。那么,蒲寿庚弃宋降元始末一段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史实又是什么呢?

宋末元初,世界第一大贸易港——泉州,在朝代更替之际,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洗礼,反而更加繁荣兴盛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不得不提及蒲寿庚,正是因为他果断弃宋降元,才使得泉州和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全,还把泉州的海上贸易提升到极致,他的贡献应该说是非常值得后世称道的。

“闽南三城”之一泉州,在唐时已是出海的港口。宋元时代的泉州,在蒲寿庚家族的经营发展下,泉州港在当时旅行者眼中已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马可·波罗描绘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这里海商万户、竞渡千帆,曾有过一段无比恢弘的大航海时代。

图为蒲寿庚。翻看泉州港航海史,可看出蒲氏家族从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起,泉州的命运就与蒲寿庚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蒲寿庚的领导和决策对泉州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史书对蒲寿庚事迹的记载并不翔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杀害了宋朝宗室子弟[1]。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世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饶恕的行为。那么,蒲寿庚弃宋降元始末一段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史实又是什么呢?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蒲寿庚应助朝廷平定海寇有功,授任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制置使,提举市舶司职务,总管海舶事务长达三十年之久。

安溪县主簿蒲开宗离开广州,迁居泉州,从事大宗香料等稀有商品交易。其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富裕,蒲寿庚继承父业,精心打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蒲寿庚不光精通阿拉伯语、占城语(今越南)和海上贸易,还能招揽海外商人扩大贸易圈[2],从而使得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蒸蒸日上[3],名扬四海,泉州一跃成为世界最繁华的海港之一[4],泉州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5]。

1、在宋元朝代更替之际,蒲寿庚弃宋降元,使得世界第一大贸易港泉州和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全。

南宋时期,泉州的经济尤为发达,老百姓在泉州过得较为舒适,难怪宋宗室子弟也居于此。可以说,蒲寿庚为推动泉州一带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蒲寿庚经济上家资万计,富可敌国,仕途通达,且拥有数千家兵[8]。对于元军的侵略,如不作出果断决策,势必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失,整个泉州将毁于一旦,这种负面的波及是相当大的。

德祐二年(1276)十一月元军兵至泉州,十二月泉州蒲寿庚降元[9],海军夏璟协助元军击败宋军。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朝将领陈友定所部率军攻破莆田和泉州,亦思巴奚军兵败,其首领那兀纳(蒲寿庚孙女婿,蒲师斯女婿)被擒。泉州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元政府也“严加取缔”,从此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一蹶不振,成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地方性普通港口。泉州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后人的只有在博物馆里对“南海一号”商船的感慨了!

2、南宋幼主,加之贾似道独揽朝政,叛盟爽约,陷害忠良,南宋已名存实亡,再无回天之力,诸多宋臣纷纷降元。

“宋以老后幼主,佐以权臣贾似道之奸,其罪之尤大者,叛盟爽约,留信使于淮郡,援逆雏于山东,天实亡之,福善祸淫皆天也。求为此叙者,前杭州司狱燕山平庆安,大德八年甲辰九月十五日,通议大夫建德路总管兼府尹方回撰”。“庚申,召伯颜偕宋君臣入朝。辛酉,车驾幸上都。设资戒大会于顺德府开元寺。伯颜遣不伯、周青招泉州蒲寿庚、寿晟兄弟。甲子,董文炳、唆都发宋随朝文士刘褒然及三学诸生赴京师,太学生徐应镳父子四人同赴井死。”帝既平宋,召宋诸将问曰:“尔等何降之易耶?”对曰:“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蒲寿庚、印德傅、李珏、李公度、夏璟、田真子、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董文炳、唆都、刘褒然、黄万石等宋臣纷纷降元[10],农民起义军张士诚、方国珍也归降元廷。

蒲寿庚权衡利弊,决定归降元朝后,张世杰到蒲寿庚府上招扶他一起辅佐幼主,蒲寿庚委婉拒绝,还放张世杰回去。没想到张世杰竟然便抢走了蒲寿庚的船只,还吞没了他的资产[1],并与泉州宋宗子弟密谋里应外合攻克泉州城作为南宋小朝廷。至元十四年(1277)七月,从海上集结军队围攻泉州城。泉州宋宗子弟蠢蠢欲动,蒲寿庚识破张世杰阴谋,将淮军全部歼灭,还把在泉州的宋宗子弟都杀了。张世杰攻泉州三个月都没能攻克,只得撤退。[12]

张世杰拥立幼主,在他攻泉州城的紧要关头,泉州宋宗子弟必然是站在张世杰这边的,他们里应外合开城献降之时,就是蒲寿庚兵败之日,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选择杀害泉州的宋宗子弟事因张世杰攻泉州城,也是权益之计。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初,由宋濂、王袆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4、蒲寿庚并非后人想像中的一个残暴不仁的官员,相反他还有体恤民情,心系百姓的一面。

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为第二次东征日本作准备,命扬州、湖南、赣州、泉州打造战船600艘,其中泉州200艘。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元世祖决定东征日本的时候,问蒲寿庚战船造得怎样了?蒲寿庚上奏说:“陛下命造200艘战船,迄今为止,只造出50艘来,造船需要花费太多的人财物力,我们连年征战,增加了农民赋税,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13],使得元世祖不得不终止了造船的诏令。

换作别人敢这样上奏陛下吗,不怕丢乌纱帽,还得考虑脑袋保不保得住,元世祖下令造200艘船,都快两年了才造出50船来,一半都不到,并且已经到他决定东征的时候。可以看出,蒲寿庚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情的人,莫不是为民着想,敢这样拆皇帝的台吗?

5、蒲寿庚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为、有作为的人,我们是否应给他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宋自元佑七年(1092)至咸淳三年(1267)的175年间,提举泉州市舶官员共104位,而蒲寿庚是任职最长的一位。《元史卷一百五十六》记载了蒲寿庚击败海寇,让诸蛮夷臣服,顺帝赏赐金虎符的事迹。[14]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试想一下,蒲寿庚能够站出来击败海寇,让诸蛮夷臣服,难道说他的品质真的有那么恶劣吗?如果蒲寿庚没有一定的好品格,他能总揽泉州市舶三十年吗?

总之,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叛宋仕元,是为了保全自己和泉州经济及其顺应饱受战乱的广大人民意愿而做出的明智之举,他避免了一场屠城之战,一场战乱的洗礼,挽救了泉州城和无辜的百姓。虽然从世人的角度来说还是会站在同情南宋帝王宗室这一边,但是,南宋奸臣乱政,朝纲混乱,大势已去,杀害南宋帝王宗室是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权益之计。可以说,也正是因此泉州的经济贸易才得以保存,并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元代是非常重视泉州海上贸易的,在这一点蒲寿庚看得很明白。

进入元代后,蒲寿庚和他的儿子蒲师文继续接任市舶司职务,并为朝廷建言献策,扩大对外贸易,将泉州的海上贸易提升到极致。

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在蒲寿庚恢复外贸的建议下,泉州港又一次开港,为元世祖忽必烈军需财力物力提供了保障。因蒲寿庚的经济才能及其影响,元世祖封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提举福建广东市舶司,改镇国上将军,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

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蒲寿庚还向元世祖奏封海神妈祖,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推动了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对海神妈祖的信仰,使得当时从事海上贸易的人们有了精神信仰,能够更无畏地出海闯荡。

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元世祖任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掌泉州市舶司。他的长子蒲斯文也授职宣慰使左副元帅,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慰使。秉承元世祖旨意[6],蒲寿庚派遣长子蒲师文和亲信孙胜夫、尤永贤等人“通道外国,抚宣诸夷”。蒲师文等人的出使后,借助了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

至元十六年(1279)六月,元世祖又派蒲寿庚部下尤永贤招谕南毗国,“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来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

至元十八年(1281),蒲斯文以功袭职,官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提举福建道市舶司。蒲师斯之子蒲崇谟,也被封为行省平章政事。

可以看出,元世祖是很器重蒲寿庚家族的,因为这是强而有力的财力后盾。随着蒲寿庚家族仕途的升迁[7],泉州港的繁荣昌盛也再创造历史高峰。

四、关于蒲寿庚的事迹,史籍记载并不翔实,如若不是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的蒲寿庚将是另一个形象

对于蒲寿庚这样在宋元之交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史料对他事迹的记载却是零星而破碎的,即便有点记载也大都具有贬义的成分在里面。

1、蒲寿庚弃宋降元,为元朝立下累累功勋,蒲氏却遭到元朝残忍的屠杀,甚至刑尸辱体,还殃及子孙后代,史上确有其事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陈友定派遣其子陈宗海率军夜袭莆田城,迅速击溃了亦思巴奚军,亦思巴奚军有数千名士兵阵亡,白牌、马合谋、金阿里也被俘杀,最终仅有4名骑兵回到泉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陈宗海的莆田之战获胜后,立即着手组织对泉州的总攻。陈宗海调拨林珙、柳伯顺水陆两支军队,暗中联络晋江县尉龚名安、千户金吉等人做接应,在里应外合之下,那兀纳最终兵败被擒,并被押往大都杀害。

《闽书》·一百五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四库提要注:明代何乔远撰。乔远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

据《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记载,陈宗海消灭亦思巴奚军之后,关闭泉州城门,进行了三天惨无人道的大屠城。把城内的“西域人尽歼之”,蕃客群体遭到了血腥清洗,街头上的汉人甚至也会因长得卷发或高鼻子被误杀。尤其是对蒲氏进行了极其残忍的诛杀,将蒲氏人杀死之后,抛光尸体上的衣物,裸体面上来羞辱蒲氏,还将尸体扔于猪槽中进行侮辱。[16]

试想,当下农民起义军成燎原之势,烽火正旺,元朝正是用人之际,陈宗海能干出这等前元古人,后无来者,龌龊不堪之事吗?此说来源于一部叫《清源丽史》的一篇情文并茂的言情小说,作者不详,约一万多字,是泉州金姓回族为宣扬其祖先金吉的功绩,特掇入明代纂修的《金氏族谱》中。

其后跋曰:“右《丽史》,见于清源之野中,作之为谁,举世无知者。夫事不根于正,而辞不以事淫;文不列于教,而义不以文喻。奇识危行,厚德伟勋,足系风导之实;又肆陈焉,其传与否,可不可何如哉 ! 书其后以贻观者。南安簿邵来暗跋。”

由此可见,《清源丽史》是一部作者都不敢署名,有失根据和事实的言情历史小说,内容记载多歧,不容置信。陈宗海在平定亦思巴奚军之后,对泉州城进行疯狂屠杀,再对蒲氏进行惨无人道诛杀一事当不属实。

2、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开国后不久,对蒲氏进行无情的惩治,让蒲氏世世不得在朝做宫,吏上真有其事吗?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了一条,“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17] 《闽书》:太祖皇帝朱元璋禁止姓蒲的人读书和到朝廷做官。[18]《宋元通鉴》:我太祖皇帝朱元璋禁止泉州蒲寿庚、孙胜夫的儿子不得提当宫一事,以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的罪过,这是因为他们非我族的原因。[19]《日知录》: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以后,惩治宋朝末年蒲寿庚、黄万石子的孙不得做宫。[20]

四部吏籍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初期,对蒲氏进行了一次无情的惩治,让蒲氏后人不得在朝廷做官,史上真有其事吗?蒲寿庚家族并非明朝官吏,明太祖朱元璋与蒲氏并无冤仇,有必要对蒲氏隔朝算账,落井下石吗?此说为何不见其他史书记载?蒲寿庚一人之事,有必要殃及蒲氏子孙后代,甚至所有蒲氏吗?

实际上,许多方志和家谱明确记录了明朝1368至1644年间:蒲氏在明朝贡举仕宦之人比比皆是,其中进士8人,举人或县令以上官员无数,不胜枚举,下面列举部分作为举证。至此,“世世无得登仕籍“已无立锥之地。

蒲彪:字居让,号屏山,明代永明城厢(今江永县城关)人。洪武已卯科(1375)举人,安南交趾石室县(今越南)知县,行取南京刑部主事。

蒲胜愈:明洪武十四年(1381)举人,官直隶河间府知府,清廉干练。《大清一统志》

蒲雄:字敦源,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号世泽,明宣德九年(1434年,甲寅科)进士,性淳厚,行高洁,以诗书为贵,重德行孝。当承平之时,不乐仕进。明正统初年(1436),请辞去官,回家徒课子孙。卒葬老鹰岩望仙台左,树碑表墓。(《南海甘焦蒲氏家谱》,《蒲氏恩荣谱》,《广安州志》)

蒲芦:字时贤,生约1420年,任古璧州(今通江县)知州,明湖广辰州府尹,后擢升陕西副都统,后气置业于古璧州(今通江县)走马岭兵山塚。

蒲让:字赵宝,明成化年(1465-1468)置业于达州西郊铁山西管村坪宝珠山,复任巴州知州,告老还乡。

蒲启达:号山公,名汉臣,生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年(1436)三月初三日寅时,平复西苗,授平西将军之义,官至兵部中书,授古州节度使,加封安定王。

蒲钢:字南金,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生于明1439年6月28日,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国子生。子文曾孙,顽璟孙,永坚李氏子,子澈。行一,弟:镛、锷。妣黄氏。(《成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十二《选举》,《南海甘焦蒲氏家谱》,《蒲氏学仕录•湖南永明蒲氏族人登第记录及任职》)

蒲鹏:蓬溪人,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7),明宏治(1492)举人,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科(1517)进士,舒芬榜,任直隶河间府知府。(蒲文常《川北望族:蓬溪蒲氏》)

蒲文彬:生明代宗景泰二(1451)年辛未年十月初六日巳时,明孝宗弘治十四(1501)年辛酉年举人,援文林朗,升威宁州毕节县知县。

蒲泽:字仁伯,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人。生于1505年10月29日,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府学增广生。彦清曾孙,寿孙,隆王氏子。行三,兄:海、源。妣刘氏。《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

蒲惠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举人,任湖北保康县知县,在任九年,户口蕃息,载《大清一统志》。[21]

蒲凝重:字镇之(原名凝翠字任斋),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生于1538年9月28日,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甲223名进士。湖广石门县学教谕。寿官昌曾孙,穗孙,维霑黄氏子。行二,兄:凝芳,弟:凝碧。妣林氏。(《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明.万历《广东通志》卷二十《选举》,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十四《选举表》)

蒲嘉轮: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任山西太原通判,兼代州政务。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参与修建雁门关白草口长城。(雁门关白草口长城匾额,《蒲氏家谱》,《蒲氏廉吏 明末蒲嘉轮修筑雁门关长城,清末汉中府西乡县教谕蒲申锡整肃科考》)

蒲以怿:字德台,湖南永明人,明万历中期(公元1573—1620年),由选贡任盐亭知县。勤于政事,公暇则与诸生讲经论文,并编辑历代名家范文,升常州通判,摄知府事,享年八十余。

蒲以泽:字德台,明代永明县城厢蒲家村人(今江永县城关),明万历中期(1573-1620)由选贡任监亭知县,后升常州通判,摄知府事,管吏持府库余金数百以进。

蒲生汶:字若濁,淄川人,生于1559年3月22日,万历二十七年壬辰科(1592)进士。授玉田知县。永祥曾孙,世广孙,绍芳子。《万历二十七年壬辰科进士履曆便览》

蒲林:字小山,陕西咸阳举人,播州参将,綦江知县七年,丙甲年升任安边同知。蒲林任綦江知县期间,于明万历二十二甲午年(1594),单骑剿抚杨应龙,酋倒戈以迎,俯首听命。(《遵义府志》卷二十七,职官一,795页,887页载[22])

蒲秉权:字度之,号平若,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癸丑科)进士,授江西建昌知县。上任后一改过去县令肆意搜刮之风,对京官们的索取也一概拒绝。天启初离任进京朝觐,建昌父老特作《去思歌》以表思念之情,并建生祠供奉。天启中(1621-1627),任福建布政司右参议,迁吏科给事中,四川监军道。继授任西宁兵备道,肃州副使。其代表作有《硕薖园记》集10卷等,流传于世。(《永明县志》,《永明蒲氏族谱》)

蒲来举: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举人,官陕西醴县知县,后调任甘泉县知县。

综上所述,以蒲寿庚为首的蒲氏一族三代人为世界第一大贸易港泉州的崛起和繁荣昌盛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史书只记载他的过失,关于他的贡献只字不提,甚还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是很不合情理的。

我们不排除多数权威史籍能公正客观地书写历史,但也不可排除部分史书是站在谋一民族利益的角度上的,为造成对其有利的社会舆论来编写的。如若给予客观翔实记载的话,想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蒲寿庚将更加精彩,更具传奇,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当时泉州港口贸易往来极其运作的盛况。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又有多少人埋藏在历史阴霾之中?蒲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只凭一把道德标准的“尺子”去衡量历史上的某一个人,也不能只凭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妄下定论,这是很不公正,很不客观的,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1]、《宋史》记载:“初,寿庚提举市舶,擅利者三十年,或劝世杰留寿庚不遣,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乃掠其舟,并没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州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

[2]、《岛夷志略》中记载,泉州与海外近百个国家与地区进行贸易往来。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

[3]、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于至正十四年(1354)写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称赞:“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余见港中(泉州)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

[4]、途经泉州时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5]、蒲寿庚同时代人庄弥邵这样描述泉州港的盛况,《泉州府志·卷十一》:“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所以重其镇也。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

[6]、《元史·卷十》:元世祖诏蒲寿庚、唆都:“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7]、[明]何乔远《闽书》称:“凡发海舶八十艘,癸已岁殂,女少无子,官没其家赀,见在珍珠一百三十石。”;“元以寿庚有功,官其诸子诸孙,多至显达。泉人避熏炎者八十余年,元亡乃已。”

[8]、据《藁城县志》在其《藁城令董文炳遗爱碑》中则记:“泉州太守蒲寿庚者,本西域人,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敷千。及降,愿与子男、家人保护东南一隅。”

[10]、《元史》载:“福建漳、泉二郡蒲寿庚、印德傅、李珏、李公度皆以城降”。

[11]、《平宋录》叙言:“宋以老后幼主,佐以权臣贾似道之奸,其罪之尤大者,叛盟爽约,留信使于淮郡,援逆雏于山东,天实亡之,福善祸淫皆天也。求为此叙者,前杭州司狱燕山平庆安,大德八年甲辰九月十五日,通议大夫建德路总管兼府尹方回撰”。

[12]、[明]何乔远《闽书》记:“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海上回军攻城,寿庚遣其党孙胜夫诣杭求唆都援兵,自与尤永贤、王与、金泳协谋拒守,尽杀淮军、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解去。”

[13]、《元史》载:“福建省左丞蒲寿庚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

[14]、《元史·卷一百五十六》记载:“昔者泉州蒲寿庚以城降,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佩寿庚矣,惟陛下恕其专擅之罪。”

[15]、【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八闽通志》卷八六《拾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8页载:“益、广二王“宋季益、广二王从福州行都航海幸泉州,驻跸港口。守臣蒲寿庚拒城不纳。寿庚武人寡媒,其计皆出于兄寿晟所筹画。部署决策既定,佯著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示不臣二姓之意,而密使寿庚以蜡丸裹降表,命善水者由水门潜出,纳款于唆都。既而元以寿庚归附之功,授官平章,开平海省于泉州,富贵冠一时。寿晟亦居甲第。”

[16]、【明】《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哉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18]、《宋元通鉴》中提到:“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胜夫之子不得齿于士,盖治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禁夷也”。

[19]、《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洪武七年,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20]、《日知录》讲述道:“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

[21]、《大清一统志》:”惠和建城池,创公署,兴学育才,分疆定籍。在任九年,户口蕃息。”

[22]、《遵义府志》卷二十七,职官一,795页,887页载,蒲林,《(旧)綦江县志》:“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再命綦江知县蒲林住。龙素詟服林,见单骑至,倒戈以迎。……”,“林字小山,陕西咸阳举人。知綦江凡七载。廷议松坎添设安边厅,即以林升授。”孙绍禹《蒲公去里思碑》:“丙甲,升安边同知。丁酉,以谗忌去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