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很多人都度过了“阳”了、“阳”过、“阳”康的阶段,经历了发烧、浑身疼痛、喉咙吞刀片、咳嗽不停的折磨。医务人员也不例外,他们不一定是最早倒下的那一批,但一定是最先站起来的那一批。
面对着急诊和发热门诊人数的陡增,急危重症患者的不断增加,交大一附院人全力以赴、挺身而出,满足人民群众急迫的就诊需求、保证基础医疗不停摆、全力守护好患者的生命线。顶得住、扛得起、冲得上,他们在平凡岗位贡献着光与热,在特殊时期彰显责任与担当。
当前,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重症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对医疗机构特别是ICU救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症医学科在此关头勇挑重担,直面新冠重症患者高峰对医疗资源的冲击,为医院在救治重症患者中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在前期科室一半以上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下,主任石秦东、党支部书记刘红娟的带领下,仍然维持满负荷运转状态,其中近1/3的患者正在进行床旁CRRT治疗,1人进行ECMO支持。做为陕西省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重症医学科在疫情期间成功救治了双胎妊娠合重症出血热,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艾森曼格综合症及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3例极高危孕产妇,不负人民重托,为疫情期间孕产妇生命健康提供强大医疗保障。
针对非重症科室在新冠患者救治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能及时识别重症患者的问题,石秦东面向全省医疗机构人员进行《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预防与救治》及《新冠脆弱人群及相关重症识别、预防和治疗》等系列线上培训课程,增强医护人员对重症新冠患者早期识别与救治能力,争取不漏一人,尽可能让重症患者更早期得到救治。
近期,儿童发热患儿就诊量暴增,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激增的就诊人数及尽快解决患儿所需,儿科迅速成立了儿童发热门诊,同时病房内设置划分了阳性患儿住院区域,科室讨论并优化新形势下新冠感染患儿的具体接诊流程、会诊流程、转诊流程、危重症管理及应急预案,在医护人员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全力保障患儿救治。为缓解儿科门诊就诊高峰和人员减员的巨大压力,确保医疗安全,儿科周熙惠主任、史瑞明副主任针对儿科门诊患儿持续增多的情况,在医疗方面做了合理安排,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面对重症患儿,启动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入抢救室诊治,忙碌的大蓝身影穿梭在人群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患儿尽快用上药,尽早减少痛苦,以最大努力保障患儿的安全。
恰逢冬季,骤增的心血管病急诊量碰上无可奈何的减员,对于心外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是场巨大的考验。科室病房、ICU、外科组、体外循环等多个部门全体人员一盘棋,轻伤不下火线。在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科室仍分派人手支援发热门诊、感染科、南院区新冠重症救治队和心脏移植治疗组。
冬季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发季,随着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的到来,心血管外科也迎来主动脉夹层救治高峰。从12月15日至12月23日,短短一周,心外科住院总医生杨超已急会诊31次,安排急诊手术18例,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17例,病毒性心肌炎ECMO救治1例,阳性患者15例。半个多月来,心外科每日新增入院患者4-5人,平诊手术3-5台,急诊手术2-3台,病房住院患者近60人,ICU重症患者17-19人。面对感染爆发的严峻形势和高强度的工作量,心外人始终在岗、在位、在状态,坚守在医院的每一个阵地。苦难终将过去,随着大批医务人员的恢复,这个战斗的集体再次焕发生机,为了应对急危重症的入院治疗,心外科成立了2个ECMO救治分队,并对外公布救助电话,随时为新冠重症患者救治服务。
战役打响的10多天以来,呼吸ICU团队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默默地克服着各种困难。面对着阳性患者的飞沫风险,自制工具进行支气管检查,在医生群里无论何时都在对每一位患者分析病情讨论治疗,每天都在不厌其烦地梳理危重患者病情制作PPT全院讨论力争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全科在李满祥主任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统筹安排,集中本院一线医生人力到ICU加强ICU医疗力量,把ICU轻症病人转到9楼大病房,把急诊危重患者及时收进来,尽量让重症患者能得到积极救治,最多的1天收治了6名新冠重症患者。科室额定床位12张,10多天以来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积极收治危重型、重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期间共收住新患者21人,出院13人,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13人,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治疗3人,同时为多名患者实施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措施,让患者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治。
疫情防控刚迈入新阶段,发热患者激增、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呼吸人面临更大的考验,病人剧增,医务工作者也大面积感染,党员干部带头,秉承“轻伤不下火线”的理念,创下了全院在岗率最高。自12月5日以来李满祥主任和朱柏书记先后于线次会议,进行动态部署,协调安排,全体呼吸人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平稳度过转变期。为了解决新冠患者住院问题,呼吸科的3个病区瞬间变为隔离病房,全部收住新冠患者,近1周来收住新冠患者165人,日门诊量500多人次,病房床位使用率120%,住院总每日会诊70人次,目前两个普通病房患者数量多,年龄大,重病人多,仅1个病区使用经鼻高流量2人,无创呼吸机1人, 心电监护12人,各项数据创新高。
老年外科的患者主要以老年衰弱患者为主,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是新冠疫情重症患者的重点人群。随着社会面放开,病房阳性患者比例骤然增加,12月10日,科室出现首位新冠阳性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姚英民主任与主管医疗组精准评估,安排该患者入住单间隔离病房治疗。科室党支部制定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有人轮换,伤愈早归战场”的工作原则,高年资医护人员做好表率,坚守岗位。截止目前,老年外科医护基本上全部出现过发热等不适,平均休息时间仅为1-2天。科室最困难的时间已经熬过,80%以上的医护人员目前已经处于“阳康”状态。2022年10月,在科室姚英民主任的牵头下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外科为主导的老年衰弱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MDT团队,科室下一步将发挥MDT团队优势,对老年衰弱患者合理制定围手术期方案,力争外科手术患者新冠零重症目标。
12月24日,按照医院的紧急通知需要老年内一科病房收治新冠感染患者,在苏显明主任安排下,住院总郑文玲医生做好人员协调工作,王小芹护士长安排紧急申领防疫物资,做好收治准备,随即开始收治患者,苏显明亲自上阵起好表率作用。老年内一科作为医院体量最小的医疗单元,科室把6个单间全部改为双人间收住病人,截止12月27日不足4天时间,共收治发热门诊、急诊科途径患者38人(已出院1人),患者最大年龄93岁,80岁以上患者占60%以上。所有患者均为重危患者,治疗复杂、护理工作量大,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护航群众健康,科室床位使用率为140%以上。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的入口问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患者数量激增、医务人员减员的严峻形势,肝胆外科肝移植外科亚专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科学规划、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两手抓,提升了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复工复产按下了“快进键”。12月27日一大早,肝移植外科带头人吕毅教授就来到科室,参与晨交班,并带领全病区医护人员开启了例行的大查房。为保障疫情期间科室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王博主任、杨勤玲护士长、田波彦副护士长积极统筹规划,及时调整班次,优化工作流程,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应收尽收”。据了解,肝移植外科80%医护人员已康复返岗,同时还承担了支援发热门诊的部分工作。近3日连续收治各类疑难、急诊、危重患者15人,床位使用率、周转率显著提高,每日均安排外科手术治疗,全面、有序地恢复了正常医疗秩序。
周围血管科始终坚持患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确保在特殊时期使每一位住院患者得到安全救治。科室主任田红燕始终坚守一线,组织全科紧急召开线上会议,部署科室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收治原则,严格落实医院疫情防控的最新制度,并对医生的值班进行合理安排。马强副主任始终和同事们战斗在临床第一线,没人值班时他亲自顶上一线班,秦皓医生发现很多人没有退烧药,带着未痊愈的病体逐家药店帮大家寻药买药。孟燕、张兴、胡会社三位医生,从月初到现在,近一个月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无论是从患者救治,还是查房、门诊、以及急诊手术,包括其他科室的紧急会诊等等,24小时轮守在临床一线,累的精疲力尽还始终坚守着,直至累倒在病房里……12月27日,科室在处理急危重症的同时,还在与时间赛跑,在大家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安排手术7例,其中4例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例是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人,用自己的辛劳换得病人的早日康复。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逐渐减少的工作人员,妇产科超声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一困难。科室采取了分时段预约的方式,使得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由于发热的孕产妇越来越多,发热门诊和急诊的压力也逐渐上升,妇产超声室的田雪叶医生除了负责平常的妇产超声工作以外,还同时负责发热门诊的孕产妇产检工作,一人完成产妇的产检、胎监以及超声检查,在如此高压的工作之下,田雪叶没有耽误前来就诊的患者,无论是做普通妇产超声还是发热门诊就诊的孕妇,均完成了检查。此外,除了本院的工作外,在东院区的同质化医疗要求下,还承担了东院区的妇产超声工作,同样的分时段预约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交叉感染的问题。目前,妇产超声室的医务人员已经全部返岗,继续坚守岗位,全力开展医疗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践行着每一个妇产人的责任与担当!
每天早晨7点15分,东院区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等待迎接新一天的透析治疗患者。每一天,每一轮血透患者从进入到离开要在科室停留超过四小时。完成一天的透析工作,往往超过晚上7点,接下来还要进行全科室的全程消毒。血透患者不同于住院患者,每周需要往返医院数次,如何防范这期间的病毒传播风险对血透室来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对患者实施了‘分类、分时、分区’‘专人、专机、专护’的运行模式,确保不交叉,尽量将病毒传播风险降到最低。”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每天工作达13小时,强度之大,压力之大,前所未遇。即使这样,血透室里也听不到怨言,看不到对工作的拖沓,第二天依旧满血复活,迎接挑战。据悉,两周以来,透析室共透析约650人次,其中发热病患者36人次,年龄最大者84岁。不仅接收本地的透析患者,还接收来自富平县、蒲城县、三原等地的透析患者。血透不停析,他们用坚守扛起血透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风雨中为血透患者筑牢“生命通道”。
冬季本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叠加突然增加的新冠感染患者,呼吸内科门诊、病房都面临着成倍增加的工作量。12月27日,呼吸内科朱柏主任在感染的第三天回到了工作岗位,“患者的就医需求很大,我们必须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尽可能让更多需要住院的患者及时得到诊治。”护士长孙娜是全科唯一一个至今还没有感染的人员,为了确保科室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人员最吃紧的时候,她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48小时。面对医护人员战斗减员、就诊患者数量激增的情况,医院迅速进行针对性扩容医疗资源,为呼吸内科尽可能调配医护、物资、设备进行支援。在全院一盘棋的统一调配之下,多名医护人员进呼吸内科病区,在接受统一培训后迅速上岗。在全院的同舟共济之下,东院呼吸内科保持着紧张有序的诊疗秩序,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